大凡名人都有他们的座右铭。叶圣陶的座右铭是“未厌”.他曾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未厌居”,还解释说,他在任何情况下,对人世总抱着希望,决不“厌世”;而对自己的工作则永不“厌足”,所以取了这个意义双关的书斋名。
梁启超的座右铭是“饮冰”.他给自己的书斋起名叫“饮冰室”,他从1899年开始用饮冰室这个名称。当时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办《清议报》,从第二十五期时用笔名“任公”开辟《饮冰室·自由书》专栏。1901年自号“饮冰子”,1902年出版的第一本文集题名《饮冰室》,并称自己为饮冰室主人。“饮冰”一词始见于《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梁启超心忧天下,变法维新,内心焦灼,因此他想靠饮冰来解内热。
林语堂的座右铭是“有不为”.一个人不可能是包揽天下的全才,有不为,才有所为。林语堂给自己的书斋起名为“有不为斋”.他在一篇小品文中说:“我厌恶费体力的事,永远不骑墙而坐;我不翻跟头,体能上的也罢,精神上的也罢,政治上的也罢。我甚至不知道怎样趋时尚,看风头。”
黄胄的座右铭是“雨石”.着名画家黄胄命名自己的画室是“雨石居”.他说:“我就是实实在在的一块石头,不会讲什么话。”这当然是他的自谦之词。“雨石”大概有三层含义:一层是做人像石头一样朴实;一层是滴水穿石,对艺术要有执着追求;再一层是雨后之石更加洁净,洁而坚是雨石的品质,也应是艺术家的人品。
细细品读名人的座右铭,余味无穷。“未厌”,太精彩,一种对人世间的大爱。“饮冰”,一种“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责任。“有不为”,一种从容不迫的大智慧。“雨石”,一种平凡而不平庸的人生。从这些别出心裁、不同凡响的名人座右铭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他们非凡的人生轨迹,找到了他们通向成功的钥匙,而且强烈地感觉到他们并没有离我们远去,而是带着微笑,安详地静坐在某一处观察着他们热恋的人生,注视着我们的一切。这大概就是“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那种意境吧。
他们的座右铭之所以扣人心弦,让人刻骨铭心,是因为他们的座右铭中有理想、信仰、信念的光芒。法国作家、音乐学家、社会活动家罗曼·罗兰说过,“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信念是人生的灯塔,照亮着人们的一生。一个有信念的人,才会有明确的目标、远大的抱负、成功的人生。
最近,美国民调机构盖洛普和咨询公司“健康之路”公布一项对全球135个国家和地区人口幸福感的调查报告显示,中美洲小国巴拿马民众的幸福感高居榜首,哥斯达黎加排名第二,丹麦第三,中国大陆排在第90位,落后于印度(第71位)。结论是中国人有钱不幸福。原因何在?众说纷纭。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存在十大社会病症:信仰缺失、看客心态、社会焦虑、习惯怀疑、炫富心理、审丑心理、娱乐至死、暴戾狂躁、网络依赖、自虐心态。我以为,这十大病症,归结于一点,核心原因还在于信仰缺失,或者可以说是理性信仰的缺失。人们感到不幸福的原因也在于此。
现在的人,似乎太在乎物质的力量,太在乎金钱、房产的力量,评价个人得失成败往往都以此为标杆,这无疑会使人们陷入一个怪圈,因为物质追求欲壑难填。而名人们的信念几乎没有一人以物质为支撑,都是极其重视人类精神领域的追求,所以他们毕生都是幸福的。
周国平有一段很精彩的论述:“在寻求幸福的道路上,不妨把物质的目标订得低一点,从而给精神追求留出空间。那些伟大的灵魂,圣者如佛佗和耶稣,贤者如苏格拉底和孔子,天才如尼采和梵·高,生前或者贫困终身,或者受尽磨难,如果用世俗的眼光来评估,他们都是很不幸福的。幸福这把尺子太小,衡量不了这些精神伟人的价值。不过,倘若把幸福定义为人性的伟大,他们又是最幸福的。”
或许我们终身成不了伟人,但我们如果能从这些伟人身上得到一点点启示,也注重一下精神方面的追求,完善一下自己的信念,我们的幸福感可能会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