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至16日,德国国家地理杂志《GEO》驻上海记者杨希璠在我村采访,“了解南街村的管理模式和集体主义经济发展,感受村民的日常生活”。
在我村期间,杨希璠对全村进行了参观,采访了村民、回村工作大学生、在校高中生、外来专业人员等,全面了解他们对南街模式的看法以及工作、生活状况,并走访了村里的宣传教育部门,观看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等。7月15日上午,在党委一楼会议室,杨希璠对班长进行了专访。专访入题便问:“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南街村为什么要把土地收回来走集体化道路?”班长告诉她“这是群众的选择,不是哪一个人的意愿”,并详细介绍了南街村走集体化道路前后的情况。“为什么走集体化道路在南街村能实现,而周边村庄却没有实现?”对此班长回答说:“南街村与周边村庄不同之处,一是南街村有村办集体企业,可以‘以工促农’,以工业作基础,对农业进行投入;二是南街村的党建工作开展得比较正常,基层党组织一直在发挥着作用。”杨希璠询问:“在东方红广场,为什么只有马恩列斯和毛主席的像,而没有其他领导人的像?南街人的思想是不是还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班长说:“任何一种信仰都不能庸俗化!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的毛泽东思想,可以说是国际共运的基本思想和理论,我们只要坚持基本思想和理论,再吸收新的内容,就可以一直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如果南街村不吸收新的思想和理论,那么南街村也不会存在。”“您做书记已30多年了,有没有想过南街村未来的路会怎么走下去?是否担心这种模式未来会坚持不下去?20年后再来南街村,还会不会看到现在这种状态?”杨希璠又问。班长语气坚定地说:“通过南街村几十年走集体化道路,可以说大部分村民都感受到了集体化的优越性。随着南街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坚持走集体化道路的人会越来越多,这种信仰我相信会一代代传下去,因为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正确的道路一定会有人继承和发扬!20年后再来南街村,不会看到现在的状态,而会看到一个更新、更大的南街村!”杨希璠还详细了解了班长个人的家庭情况以及对毛主席和中国社会甚至国际社会的一些看法。
通过对我村采访,杨希璠很有感触,她说:“我感到这里确实与其它地方不同,这里的人热情好客、文明幸福,没有生活的压力感和紧迫感,人人为了自己的工作而努力。”
《GEO》于1976年创刊,是欧洲发行量最大的人文地理类杂志。杨希璠此行是该杂志社第二次派人前来,先期已有摄影记者前来拍摄了大量图片。他们在我村采访拍摄的内容,将会图文并茂地刊登在该杂志上。